
一、疾病概述
Q什么是基孔肯雅热?
基孔肯雅热(Chikungunya Fever, CHIK)是由基孔肯雅病毒(CHIKV)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,名称源自非洲土著语“弯腰行走”(Kungunyala),形象描述患者因关节剧痛而被迫弯腰行走的特征姿态。其传播途径与登革热病毒病相似,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,全球119个国家和地区已报告本地传播,我国因媒介伊蚊分布广泛且境外输入病例增加,本地传播风险持续升高。
二、流行病学特征
01传播要素
*传染源:患者(发病0-7天病毒血症期)、隐性感染者、受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(如猴子)。
*传播途径:主要传播途径为伊蚊叮咬,罕见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,不会在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播。
*易感人群:人群普遍易感,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。
02流行特征
*全球分布:主要以热带、亚热带地区为主,目前在亚洲、非洲、欧洲和美洲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被发现。
*中国流行风险:目前主要流行于广东、云南、海南等南部地区。
三、临床表现
*发热:急起高热,持续1-7天,伴有寒战、头痛、背痛、恶心、呕吐等。
*关节疼痛:多累及手腕、踝趾等小关节。
*皮疹:发病2-5天出现,多见于躯干、四肢伸侧、手掌足底,为红色斑丘疹或紫癜,伴瘙痒,数天后可消退脱屑。
四、预防控制措施
基孔肯雅热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,所以防蚊灭蚊是最有效的预防方式,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做到以下四点:
*环境治理:伊蚊依赖小型积水繁殖,因此清除蚊虫孳生地是预防虫媒传染病的根本措施。我们需要定期清理家中容易积水的地方,如下水道、花盆、杂物堆等。
*个人防护:在清晨或黄昏(伊蚊活跃高峰期间)外出时尽量穿浅色长袖衣裤,必要时在皮肤裸露出涂抹驱蚊剂,避免在树荫、草丛等蚊虫密集处久留。检查室内纱门、纱窗是否完好,使用蚊帐、蚊香或驱蚊液。
*关注流行区疫情:如果计划前往东南亚、非洲等基孔肯亚热流行区,出行前一定要查询当地疫情信息,做好驱蚊防蚊准备。回国后14内做好健康监测,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。
*及时就医:一旦出现发热、关节痛、皮疹等相关症状立即就医并告知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,以便医生能够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。
五、个人和家庭如何防蚊灭蚊?
(一)个人防护。疫点周边或蚊虫活跃区域,居民应做好个人防护,出门穿着浅色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,必要时使用驱蚊液、驱蚊贴等产品。室内可安装纱门纱窗,夜间睡眠时使用蚊帐。
(二)室内积水管理。水培植物如富贵竹应每3—5天彻底换水,同时冲洗容器内壁和植物根部,也可投放灭蚊幼剂或采用物理隔断方式防蚊。定期检查饮水机水槽、冰箱底部水盘等隐蔽处防止积水。
(三)天台、阳台及门前屋后积水管理。屋顶反墚、排水槽等应定期疏通,避免堵塞积水。阳台、天台、庭院内的花盆、泡沫箱、废弃瓶罐等容器应及时清理,闲置容器应倒扣放置,储水容器如水缸应加盖,废弃容器彻底清除。竹筒、树洞应进行封堵或改造,莲花池养鱼防蚊。空调冷凝水应及时排净,废弃轮胎在底部打孔或避免露天放置。下水井进行防蚊封堵,有条件的建议将明沟改为暗渠。
(四)室内灭蚊。室内可使用合格的杀虫气雾剂、蚊香液、盘香等减少蚊虫叮咬。使用发烟灭蚊片或全屋用杀虫气雾剂施药时,应先关闭门窗,施药后人员离开,30分钟后再开窗彻底通风后方可进入。如室内如发现有成蚊滋扰时,应及时开展室内灭蚊。此外,蚊虫较多区域,可配合使用电蚊拍、灭蚊灯等物理灭蚊工具。
豫公网安备: